有关至诚

住宿学院

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度研究

发布日期:2007-05-30


  最近几年,有关国外著名大学导师制、住宿学院的介绍、分析以及在中国部分大学中实施的具体情况、成效等相关研究有所进展,2003年以来《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中相关文献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对牛津、剑桥、哈佛和耶鲁等大学住宿学院背景、运行机制的介绍与分析,指出住宿学院负责学生的课余辅导与生活,学生的专业各不相同,有利于不同学科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启发。一类侧重于论述在我国高校实行导师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部分实践成效研究,指出导师制作为住宿学院的核心,在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状况调查”的研究结论初步表明,北京市高校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普遍问题为,学生之间对学习问题缺少交流,学生对课程、专业选择机会少,教师对学生的学术帮助少等。【1】这一研究表明,在本科教育阶段提出住宿学院和导师制并不是盲目向西方学习和模仿,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有其现实背景与需求。

  

  元培计划是北京大学于2001年启动的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计划,实质可以被认为是实践住宿学院制与导师制的尝试。元培学生脱离院系的管理,隶属于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学生第一、二年主要选择通识教育,在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优势所在,然后通过选择自己偏好专业的规定课程,完成本科阶段教育。这一模式避免了学生在未明确发展方向时就被硬性确定专业,当发现不合适时却已无法改变或必须付出极大转系/转专业成本的缺陷,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使学生更客观地选择自己的专业。近几年的优质生源和优秀毕业生表明,这一模式已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实践取得初步成功。

  

  但是从传统的专业组织模式向元培计划转变进程中存在着种种阻力,例如双轨教育模式并存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元培学生的选课问题;制度约束下导师制运行效率和效果问题;组织安排中元培学生交流问题等,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新型教育组织模式的有效发展与推广。本文以现场调研(2005年暑期在耶鲁大学)、访谈与文献法,对耶鲁住宿学院产生的背景、运作组织模式及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更加充分地展示住宿学院制度的全貌。研究以问卷与访谈法了解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元培计划向住宿学院制度转变是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耶鲁住宿学院的起源与背景

  

  耶鲁大学始建于1717年,最初的名称是耶鲁学院(Yale College)而非大学。学院重视全面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18世纪耶鲁学院的教学体制十分僵硬,学生的所有课程都要求用拉丁文讲述,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轨,学校的领导者过分注意“纪律”,强调古代西方的教育传统,教学方法也很陈旧。学生主要通过背诵、演讲、辩论来学习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

  时代的发展迫使教育者重新思考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目标。1828年,著名的《1828年耶鲁报告》问世。《1828年耶鲁报告》在教育学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它反复阐释了通识教育(liberal education, 又译为自由教育)的理念,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授人以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应当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保持平衡。同时,《报告》也第一次正式地讨论了住宿学院制度对教育目的实现的必要性,在思想上为未来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①

  

  至1872年,学校领导正式宣布:耶鲁将开始向大学转型,力争创建世界先进的大学。【2】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教育者逐渐意识到仅依靠通识教育无法让学生学到足够知识,无论他将来从事专门研究还是受雇于社会,更多有天赋的学生倾向于进入大学而非学院;社会也更趋向于通过研究成果的多少来衡量一所教育机构的成功与否。当发现教育与研究已无法分离时,耶鲁选择了“大学”这条发展道路。为此,耶鲁逐渐增加了学科设置,增加并不断完善了研究生教育,在1887年正式转变为一所多学科的“大学”。

  

  随着由“学院”向“大学”的转型,耶鲁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都开始逐渐变化。学生逐渐掌握了选课的权利,到1900年已有一半的学生自行决定学习内容和方向了。【3】同时,各学科也开始迅速发展,耶鲁不再只是育人的学校,更成为智慧的汇集地、新知识的诞生之所。

  

  在建立“大学”的同时,耶鲁大学的教育者并不愿放弃1928年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发展其学习能力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不仅从课堂学习知识,更从朋友身上学习为人的道理和方法。但是现实却告诉他们,一所大学能够运行的机制只能有一个,大学和学院的存在目的不同,其运营机制很难相同,这一点在《报告》中阐释的十分清楚。更进一步,将大学与学院融合在一个系统里实现似乎十分困难:学生在校只有短短4年,无论是发展个人能力还是深入学习课程,4年看起来都是不够。想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必然要求一个精致、符合耶鲁情况的运行体制,来充分利用学生短短的4年。

  

  20世纪20年代,耶鲁大学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由1900年的2000人增加到1920年左右的3000人。学生人数增加导致食宿和生活设施短缺,导致学生间的集体观念与亲密友情淡漠,竞争的加剧使摩擦增加,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增大。此外,学生自由选课范围的扩大也使学生的年级概念瓦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接触减少,在知识灌输之外难以进行全面教育。因此在清晰地提出减少招生计划后,耶鲁大学校长安杰尔在1925年正式提出住宿学院计划,在校友哈克尼斯的慷慨资助下,1933年,最初的7所住宿学院在耶鲁诞生;至1960年,12所学院全部落成。【4】住宿学院希望学生在“住宿”的过程中得到“学院”可以教给他们的一切。有人会奇怪于“为什么一个仅仅提供住宿而不授课的建筑可以被称作学院”,通过上面的历史分析我们知道:耶鲁的住宿学院本身就是另一个大课堂,其教育目的就是西方古典教育哲学所一直追求的通识教育。经过多年发展,耶鲁的住宿学院制度已经成为耶鲁大学教学组织的特色,成为耶鲁社会群体最基本的结构之一。【5】

  

  二、耶鲁本科课程体系简介 【6】

  

  耶鲁课程设置全部由学术性院系确定,学生的选课和考试成绩由大学教务管理。住宿学院对学生主要提供选课指导、课余辅导、与导师的交流安排等。

  

  为不让学生的学习范围过于狭窄或过于宽泛,耶鲁要求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后半部分决定自己的专业。耶鲁把所有无先修课程要求的基础课程分为几个大类,每个学生在前两年都必须达到最低要求。 ② 选课手册中这些基础课程分散在各专业课程要求之下,并标明其类别与上课、考试时间。由于高年级专业课程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学生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领域课程要求的同时,考虑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在基础课程中进行选择。

  

  在修完两年基础课程后,学生在大三初确定自己的专业。对于理科学生,有些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较严格,如果在进入专业学习时未达到标准会影响后续学习,因而理科转换专业比较困难,除非利用暑期学校补修新专业的基本课程。因此,学校建议倾向于选理科的同学在一年级就确定大概方向并修好基础课,不建议他们太晚选择。

  

  为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专业,住宿学院会指派导师与之交流。学生只有从与自己兴趣一致的专业导师那里充分了解情况,才可能选择到合适专业。一般学校不限制学生专业选择的自由,认为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但同时提醒抉择必须是在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导师资源之后的理智决定,否则失败只能由学生自己承担。

  

  三、耶鲁住宿学院的管理模式

  

  通识教育的不足在于学生自由选课可能的盲目性、学生人数剧增后的引起的摩擦以及导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很好地沟通。为弥补这些缺陷,住宿学院在课程学习之外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成为耶鲁大学精英教育成功的关键。

  

  1、学生住宿安排

  每年9月新生入校都需要填写表格,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经历、性格、爱好、对住房的要求以及生活习惯等。教务人员将这些信息录入电脑,并根据各项数据,如学生家乡的地理位置、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情况、是否为少数民族、性别、来自私立或公立学校、是否来自地方学校以及体育爱好等,对学生进行电脑随机排列,分入12所住宿学院。分配目标是均匀地将不同性质的学生分配进不同住宿学院,保证每个学院学生的多元化和不同学院间的平衡发展。③

  

  虽然学生被分配入12所住宿学院,但第一年要集中住在老校园。老校园以操场为中心,四周环楼,每幢楼内住有一个学院的所有新生,每层配有一名大四学生作为新生管理员,责任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统一住宿有助于学生快速熟悉大学生活,而且学校可以集中人力对新生进行入校心理、学业安排辅导。这种安排给予新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熟悉将来的住宿学院,避免了直接入住所产生的陌生感和交际拘束感,使大学生活有一个良好开端。

  

  大二学生将搬入各住宿学院。为加强学生间的沟通,大多数学院的房间都是套间,学院有意识地将不同背景的学生放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流机会;会考虑把相同爱好的学生分配在一起以促进兴趣爱好的发展,为学院创造良好文化氛围;也会把有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分开居住,避免矛盾的产生。

  

  由于房间构造不同,为公平起见,每学年期末考试后学院会对学生的房间全面调整。学生可以选择下学期的室友来共同申请某一型号套间,学院则根据供需进行调节。

  

  2、住宿学院组织架构与分工

  

  耶鲁大学住宿学院组织结构图

  院长助理(Master Assistant)/ 教务长助理(Dean Assistant)

  

  (1)院长(Master)

  院长是住宿学院的最高领导,主管学院财政、资产保障和学生文化生活安排,作为学院官方代表出席活动,并负责邀请各领域的名人到学院讲演,或与学生对话。耶鲁大学为院长全家提供一套住房,设置在学院内部(但与学生住宿区隔离),尽量方便与学生接触、联系,同时保证院长生活隐私。

  

  (2)教务长(Dean)

  

  教务长主管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他们学术和生活上双重指导。每学期开始,学生的选课单需经教务长批准。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要向陌生教员请教,教务长会作为介绍人将学生介绍给该教员认识。教务长熟识学院中每一个学生,即使是住在老校园的大一学生也要定期探望。对于已入住本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教务长也必须经常了解,参与共同活动,如一起用餐、一起参加社交活动等,可以说教务长是全院学生的总导师。耶鲁为学院教务长在其所在学院内提供一套住房,并为教务长配备1-2名助理协助工作。

  

  (3)管理秘书(Administrative Secretary)

  

  每个学院都有一名管理秘书,帮助院长、教务长处理日常工作,如宿舍分配、集体活动准备、通知转达、交流以及学院运转安排等。管理秘书的工作更具行政性质,兼有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的责任。

  

  (4)学院导师(Faculty Advisor)

  

  导师由住宿学院院长和教务长从大学教师队伍中甄选,一般对教师的教学背景及年龄没有特殊要求,但导师必须做到能积极参加学院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

  

  耶鲁大学每位新生在入校时都会在住宿学院内被指定两名导师,一名负责学术指导,一名负责论文写作。从第二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导师。每学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确定,学生与导师约定时间见面,每一位导师带领3~4名学生。教师在学院内的导师职责为其工作任务之一,有硬性指标规定,比如负责学术指导的导师每星期应提供10小时的辅导。通过对导师工作的硬性要求和学生、导师之间的固定安排,学生与导师之间能保持密切联系。学生与导师的沟通主要通过单独见面的形式,这保证了交流的私密性及轻松气氛的营造,扩大了师生间的交流话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缓解导师的工作压力,老校园内的一年级学生的相关工作由与新生同住一层的高年级学生管理员分担,任务包括专业介绍及选课指导;进入住宿学院的二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也由研究生助教分担,包括答疑等。

  

  (5) 写作导师(Writing Tutor)

  

  住宿学院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写作导师是学院从社会上聘请的知名学者、作家、科学家,他们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各领域专业论文写作指导。写作导师每周在学院内有固定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学生通过预约找这些导师解决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如课题确定、思维创新、论文修改及格式规范等。

  

  (6) 研究生助教(Graduate Affiliates)

  

  研究生助教来自各学术院系,具有一定才能与特长,职责是每周在学院内固定时间与地点轮流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介绍和学习辅导,协助导师工作。例如,留学归国的助教可为本科生介绍国外大学情况、申请出国步骤;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助教可为本科生介绍专业前景,并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等。研究生助教在住宿学院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仅能为导师分担课业指导方面的咨询工作,同时能把最新学术消息传递给本科生。

  

  (7)学生管理员(Counselor)

  

  学生管理员从耶鲁大三学生中选取,由教务长面试并从中挑选,于大四担任管理员工作,学生管理员可免缴住宿费和饭费。老校园楼内每层都安排一名学生管理员,每100个学生对应有5-6个学生管理员,对新生学习和个人生活予以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更强的交际能力,确定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

  

  (8) 学生代表(Student Representative)

  

  学生代表负责向住宿学院汇报学生情况、举办文体活动以及参与学院政策的制定。例如新学期学生代表组织迎新活动,平日参与学院管理,如在娱乐室组织学生经营饮料店、安排学生轮流当图书管理员等。

  

  对住宿学院内部组织结构和分工的分析表明,住宿学院形成了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沟通方式为最适宜的面对面方式。学生在课堂之外,在学院内部继续多方面交流。导师和助教在学术、精神和生活方面继续对学生成长给予帮助,住宿学院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了全体成员联系的纽带;宿舍中不同背景的学生形成互补、友爱的团体,独特的院徽和院衫增加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1828年的理想被制度所保证。

  

  3、住宿学院基础设施

  每周末各住宿学院入口处都会将下周活动安排公布,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有学生自己的社团活动、演出和体育比赛,也有定期安排的名人讲座和院长茶话会。住宿学院建筑设计经过专门规划,内部各服务设施除基本功能外,更主要的用途是在以上活动中促进学生更好的交流,让他们有家的感觉。

  

  (1)食堂(dinning hall)

  食堂是学生和学院工作人员用餐的场所,为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交流提供了高效而方便的途径。食堂一般可容纳200~300人,桌椅可以移动,大大加强了食堂本身的功能。许多重要的社交活动都在食堂进行,如每月院长茶话会,每学期新生欢迎仪式等。食堂24小时向学生开放,非就餐时间为学生提供学习、交谈或举办大型活动(诗歌朗诵)的场所。

  

  (2) 娱乐室(common room)

  在食堂附近有一间较大的公共娱乐室,配备电视、DVD、音响、沙发、游戏机、体育器械、自动贩卖机等一些可供学生放松休闲的娱乐设施。娱乐室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社交环境——学生在其中可举行小型聚会,或与其他学生一起观看电影、进行体育活动等。学生在娱乐室的欢笑中结交朋友,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

  

  (3) 图书馆(college library)

  住宿学院图书馆是学生自习、看书休闲的最佳场所。学院图书馆的藏书大多来自耶鲁主图书馆淘汰下来的旧书,也有学生自己以及学院自行购买的一部分书籍。图书馆没有固定管理员,图书带进带出没有限制,馆里还配备网络接口方便学生查阅网上资料。

  

  (4) 计算机房(computer room)

  计算机房配备8-10台计算机,一台打印/复印机和若干网线接口供笔记本用户使用,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账号使用任何一台机器。机房中有管理员,在特定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5) 教室(classroom)

  住宿学院不开设专业课程,但在平时或假期会在学院内的小教室开设音乐欣赏、诗词写作、摄影等课程,旨在促进专业课外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课程结束时教师会组织学生汇报演出,比如音乐会、诗歌朗诵、作品展览等。

  

  耶鲁住宿学院的理念来源于英国,1927年在提出住宿学院计划之后,耶鲁大学校长安杰尔和建筑师还专门赴剑桥、牛津参观访问。在之后的70多年时间中,耶鲁住宿学院则根据国情对来自英国的住宿学院制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内部学生分配、导师作用、活动安排等方面发展出独特新的管理系统和独特个性,逐渐形成一个精巧的有机体,在耶鲁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教育活动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住宿学院与学术性系科的关系——耶鲁文理学院的矩阵式结构

  

  

  耶鲁大学作为整体由耶鲁文理学院(兼文理研究生院,为学术性研究生院)和十所只招收研究生的职业性研究生院(如医学院、法学院)组成,其中耶鲁文理学院主要负责本科生教育和培养。在文理学院内部,住宿学院和学术性系科之间形成了典型的矩阵式结构(Matrix Structure)。其中,纵向的学术性系科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创新,负责制定教学标准和学术规范;横向的住宿学院则负责在课程之外给予学生帮助与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与社会交往的优良环境,使学生在家一般的感觉中增进感情,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耶鲁文理学院的矩阵式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这种组织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分工的发展,使得纵向的学术性系科摆脱了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同时该结构使得横向的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的课外教育与辅导,作为小型组织不再承担知识创新的责任。专业分工的进一步强化使得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定和执行,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外部环境实际上要求文理学院产出两种产品,一是新知识,二是未来美国社会(耶鲁有时认为是全球)的精英。对于外部双重要求而言,矩阵式结构实际上是最佳选择。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隶属于住宿学院,纵向的学术性系科主要通过知识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横向的住宿学院则在课程之外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两种机构共同作用以达成目标。

  

  对于在住宿学院担任导师同时也是教授的部分教师(不是全部),他们有纵向和横向两个主管。其中,纵向主管(学术性系科主任)要求他们进行科研以完成知识创新,横向主管(住宿学院院长)要求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两种要求表面有所矛盾,因而对于担任导师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制度设计中,当面对教师的绩效评估、升职、加薪时,横向和纵向主管共同合作进行教师评估。因而,矩阵结构在使担任导师的教授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实际上促成耶鲁学院高效率地实现了对优质人力资源的弹性共享。④

  

  矩阵结构中,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这一点使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摆脱了学术性系科的束缚,从而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专业,甚至从不同系科中组织课程,形成所谓的“个人专业”,也方便耶鲁学院自由地组织课程,形成跨学科专业。这一点是矩阵结构组织的另一优势所在,也是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目前的生命力关键。

  

  五、 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比较分析

  

  1、住宿学院与元培计划的相似性

  耶鲁大学的“专业”概念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我们所说的课程体系。学生修完这一系列的课程,就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就成为这一“专业”的毕业生。以上“专业”的概念给予美国高校和学生更大的自由和自主权来组织课程、组织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成为一种更加先进和高效的知识传承组织模式。【7】

  

  北京大学目前“元培计划”学生所面对的“专业”概念,也是一组课程,这一点与耶鲁的“专业”概念完全相同。元培计划的学生第一年学习共同课程,不选择特别有标记的课程因而未选择“专业”,第二学年开始选修一组课程,课程学习完毕之后就成为这一专业的毕业生。元培计划的学生与北京大学其他本科生不同,他们不隶属于学术性院系,也不隶属于固定专业。元培计划,本身没有固定任课教师;元培班是由不同“专业”(准确而言,是选择不同课程组合)学生组成的班集体。

  

  在中国目前的高校中,专业仍然是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性组织,背后有同一专业学生组成的班集体,教师组织、经费和设备等。在大部分学生仍然在身份上隶属于实体专业时,元培计划学生率先摆脱了专业的束缚,面对着新的“专业”概念。多次调查都表明,这种先进的知识传承组织模式就是目前元培计划优越性的实质所在。2005年和2006年两次调查中,元培计划学生对自己所选择“专业”有兴趣的比例都在70%以上,学生适合和比较适合学习现有“专业”的比例也在70%以上,而其他隶属于实体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有兴趣的比例2005年为54.9%,2006年为50.5%。

  

  元培计划与传统院系学生专业兴趣比较表 ⑤

  

   2005年调查(%) 2006年调查(%)

   元培 传统院系 元培 传统院系

  专业

  兴趣 进入想进专业并有兴趣 71.3 54.9 70.9 50.5

   进入想进专业并有兴趣 21.9 30.9 19.1 23.3

   没有进入想进专业 6.9 14.2 10.1 26.2

  

  需要指出,目前元培计划这种知识传承组织模式的优越性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跨学科“专业”和个人“专业”等非常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还没有开展,但其优越性经过5年实践,已经表现得相等明显,越来越多的学生要求选择元培计划,两届毕业生得到国内外研究生院和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如果我们承认这样的假设,即当学生对其所选择的课程与“专业”具有更多的兴趣和更强的能力时,他会爆发出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就应当承认元培计划会把一个学生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与其“专业”和其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职业更高效地匹配起来。理论分析表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应当扩大,应当把更多的学生从目前隶属于学术性系科和专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当然,5年的实践基本支持以上结论。

  

  然而,当我们设想这一模式推广到最后时,我们发现各学术性院系将与耶鲁一样不再有自己的本科生,院系会转变为单独的教学和科研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所有的学生都将属于元培计划。这么多学生属于元培计划,现有的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吗?从组织设计角度,12000名本科生(北京大学本部目前本科生人数)超过了一个组织可能的管理宽度。我们需要将学生进行进一步划分和管理,需要成立第二个、第三个元培计划…..。元培计划在组织本质上与住宿学院制度的一致性以及住宿学院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表明,向住宿学院制度转变是元培计划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

  

  2、元培计划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双轨制”导致的问题。双轨的一轨,是不隶属于现有专业的元培计划学生;另一轨是仍隶属于学术性院系和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双轨制下各院系和专业有自己的学生,因而造成以下问题:a. 元培学生大一主要选择通选课,而传统专业学生大一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选课顺序不同造成元培学生二年级后补课困难。b. 院系有自己的学生,在排课时照规自己学生的需要,因而造成元培学生因课程冲突导致的选课困难、考试安排困难。c. 院系有自己的学生,因而在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活动中将元培学生作为“外来人”,元培学生与学术性院系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d . 在生活与学习中,各专业学生因制度安排和住在一起而形成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党团组织和集体活动,元培学生很想进入,但很难进入。

  

  (2)导师制存在的问题。传统学术性院系和专业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体制在实际上与导师制安排并不矛盾,有些院系导师工作还非常出色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由于是学术性院系来安排导师,如果所指导的学生对这一专业很有兴趣,那么导师效果会很好;如果学生兴趣尚未确定,或者学生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那么由该院系教师担任导师效果就不一定好。元培计划从各院系聘请资深教授担任导师,以答疑和讲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多学科的导师背景在理论上比院系安排导师更有制度优势。

  然而,导师制在元培计划5年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2006年的调查表明,只有38.6%的学生认为导师工作“好”和“很好”。⑥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元培导师来自于各院系,有自己本身的归属,有教学任务和自己的研究任务,元培本身不具有对这些导师的绩效考核权,导师不必要向元培主任汇报工作情况,因而很难做到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现有导师基本是因为赞同元培的理念而作为志愿者在工作。元培的导师大都是学界名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很难提供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面关心与指导。而且,这些导师有很高学术声望,无形中拉大了与年轻学生间的距离。在答疑安排方面,每周固定答疑时间由教师确定,未充分考虑学生各自的选课情况,因此出现与部分学生上课时间冲突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失去了大部分与教师直接对话的机会。其次,从元培学生角度讲,因为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或者个性腼腆阻碍了与导师的交流;由于导师很忙,没有固定、方便的地点,因而联系约见导师比较繁琐,学生的惰性也阻碍了与导师的交流。学生们一般认为与导师的交流应当限于学术方面,一般很少涉及生活问题,如交友、家庭、感情等,因此生活中遇到问题的同学怯于与导师沟通。

  

  (3)多元化住宿。元培计划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居住在一起,在互相交流与沟通中开阔视野。与寝室成员仅为同年级本系学生的组织模式相比,前者更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协调能力的加强和未来人际交往网络的构建。2006年的调查表明,有60.7的学生对此予以充分肯定。⑦2005年本项研究对元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与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同住,有79%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学科背景有所促进,94.6%的元培学生认为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共同生活能起到开阔视野、提高群体意识、促进交流的作用。在全校各院系的调查表明,有94.9%的学生赞成多元化居住。

  

  目前元培学生的寝室分配虽然基本做到地域、专业不同,但是在同学的相处与交流中存在着以下问题。a . 寝室分配未考虑学生的兴趣、背景、生活习惯等,而且在入校由辅导员随机确定后没有有效机制保证学生再选择,在同学间出现作息不同、性格不合等情况。b .由于元培学生专业多样,在专业课学习交流方面遇到问题时,往往无法找到同专业学生进行讨论。

  

  c . 各年级居住分散,不利于跨年级交流。⑧

  双轨制的问题从逻辑上讲,只要变为单轨,问题自然解决。在导师制方面,元培计划如果向住宿学院制度学习,建立起矩阵结构并拥有同时向横向和纵向汇报的导师队伍,建立起由专职教务长、各类助理、专职写作导师、高年级学生管理员和研究生助教组成的指导队伍,理论上学生会感受到足够的重视与鼓励。对于多元化住宿目前的存在问题,理论上住宿学院制度可以促进其改善。

  

  3、向住宿学院制度转变——元培计划发展重要的战略选择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5年的成功实践初步显示出其制度的优越性,在理念上和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管理者和学生逐渐认同元培计划的理念(其他高校包括复旦大学),促成改革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本文对耶鲁大学住宿学院制度的介绍和分析表明,元培计划在其核心制度层面与住宿学院制度完全相同,这也恰好是元培计划制度优越性的关键。对元培计划目前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分析表明,双轨制的存在、导师制实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多元化住宿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将,元培计划向住宿学院制度转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北京大学充分发挥新“专业”组织模式的制度优势,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元培计划向住宿学院制度转变,不仅是理论上的应然,也似乎是实践中的必然。

  

  黑格尔说,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但实践中合理变为存在的道路并不平坦。元培计划过去5年的实践已经克服了许多困难,向住宿学院制度转变仍然十分艰难。困难包括观念的认同、学术性院系职能转换和编制调整、教务和学籍管理改革、学生工作和党团工作在住宿学院中的重组和建设、学校财务和资源的分配等。但如果方向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应当是:

  (1)元培计划的全部学生向一座宿舍楼集中,建立住在宿舍中的导师队伍和其他指导队伍,以住宿学院为目标并结合北京大学的实际探索住宿学院内部制度建设。

  (2)成立第二个元培计划(或以其他命名),同时终止部分院系的招生权从而,部分终止双轨制,开始探索学术性院系新的分工定位和内部制度建设。

  (3)通盘设计并进行学校系统制度建设和改革。同时,为使改革顺利进行并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稳定,适当减少招生规模。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的支持;感谢耶鲁大学Calhoun学院教务长Stephen Lassonde先生,Berkeley学院学生管理员Eddy和Larry和其他在读本科生对耶鲁大学的介绍;感谢元培计划管理委员会金顶兵、张廷芳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感谢元培03级陈昌明及其他同学的协助。

作者/来源:卢晓东  发布时间:200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