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6-06
08行管 周峰
井然有序和充实快乐的的至诚古琴文化学习活动在新学期开始的忙碌中逐渐结束了,一切竟显得有些不自然了。其实在学琴的第五天,我就已经产生了这种忐忑的心理。因为喜爱古琴的意境而静的发呆,因为崇敬邓老师的人格而不愿离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里面有着莫名的爱和深深的感恩。
一间客厅,两位圣人(孔子,释迦摩尼),四周竹帘,七八张桌椅,一块靠墙的黑板,几十张摆满桌子和挂满墙壁的琴,一派的魏晋和汉唐韵味。就这样开始了我们的古琴学习。虽然枉活二十多岁,可在古琴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们却像个嗷嗷待哺的婴儿。
乞求自己——我们学到的第一课。当我们向老师行完礼后,邓老师认为,古人叩首其实拜的是自己,在额头与大地触碰的一瞬间,我们生起了清净心,生清净心便得智慧。同样这也便是我们在后期的古琴学习中所一直追求的境界。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一切的不得、糊涂等,都要向我们这颗心发问。我们为什么学不会古琴,我们为什么又要学古琴,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我们又是怎么来到这个俗世的……这也许不是我们这一群冒冒失失地到这里拜师学艺的大学生在七天里所能参透的。
学习是给心输送能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目的是追求智慧,没有大智大慧,不明理,在这种社会很容易心力交瘁。随着社会机器的复杂和社会负担的加重,近年来患得抑郁症的人数逐渐增多。每年因为抑郁而自杀的人也不在少数。学习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价值,而在于更为人文关怀的诉求。学习佛陀的智慧,证得无上菩提,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的看清社会的本质,以更坦然、圆融的心态来面对一生。
从学琴中学会学习,修定的功夫。邓老师经常强调的,莫过于境界在静界。琴的特性在于其静。定的境界很高,动中修定的能耐更高,而学琴即是要在静中修定。静能够让“我忘于手,手忘于琴”,最终物我两忘,可称得上是琴道。而静又是谈何容易,对于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大学生来说,整天脑袋里胡思乱想,肚子里花花肠子。净空老法师曾道,我们普通人就是分别心太重,不能平等的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物。因为妄想而生分别,因为分别而生执着,因为执着,而生无穷无尽的烦恼(这倒与邓老师解释的“小人同而不和”颇为相似)。殊不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所以弹琴可以去除我们的好多习气,就是磨性子。这是个怡情,养性的过程。其中有着“性爱山泉,情笃鱼鸟”的超凡与洒脱,弹琴即是弹情。
生活即是修定。我们总不能为了修定而整天抱着琴不放,功夫在琴外。起居饮食都是在修定,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修定应用到我们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把意念放到一点,就会减少妄想的产生的机会。当然,人非圣贤,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不过,没关系,邓老师提醒我们,“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心就能够慢慢的静下来。
学习得智慧,一方面固然是使自己的觉悟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在于帮助他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同样一个自身修为很高的人不懂得去渡人,也是闻所未闻。自渡渡人的人,诚如邓老师一般。人活着要有愿,即理想,愿会帮助我们成就更大的功德。“悲智愿行”中的地藏王菩萨即是以“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力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他人。而邓老师这么多年以来以着“渡木成琴,渡人成佛”的愿望弘扬着琴道,不可不谓之使世人高山仰止者也。这种帮助是真诚的、不求回报的,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同样,这种帮助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而当行有不得时,也应该反求诸己。
人之一生如白驹过隙,而七天又是何尝的短暂。但这七天中所学到的那份坚持,感受到的那份清净,体悟到的那份智慧和体会到的邓老师的那份睿智、真诚与质朴是我们永远铭记不忘与受益终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从整个宇宙时空观中,人之一生,即生即灭,刹那瞬间。自古以来,人类历史演化的走向不过是人们的物质胜过变得越来越好。其实,人更好的活着,无非就是这颗清净心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