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0-09
10月4日上午,在至诚书院刘敏泉老师主持下,第十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营”正式开营。首场专题讲座由陈文滨副院长结合自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传统文化讲话的心得,为学员讲解“中国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当天中午,全体师生41人出发前往此次的传统文化学习“基地”——文园小筑,开展四天三夜的文化经典研习之旅。
诵以孝悌忠信,行以礼义廉耻
陈老师在最开始就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传统文化核心深深地刻画在学员心中。随后在经典文化的研习中,台湾师范大学的曾仕强教授关于《大学》的不一样的解说,使学员们对《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总结讨论中,学员们在对曾仕强教授解说的《大学》的激烈讨论的同时和也表达出对继续学习《大学》的渴望。
此外,触动学员们内心的演讲还在继续,在观看了刘芳女士的“我是如何做总裁、妻子、女儿、母亲”以及胡小林先生的“《弟子规》学而时习之成果启示”之后,学员们更深刻体会到《弟子规》对日常生活所发挥的道德准则作用。
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说,“道德是用来保护我们的!”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生活还是工作,四书都没有丧失她的指导作用,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至善至德的方向。
静心以悟经典,修身以处人生
每天的晨读和课前的诵读是我们传统文化学习的基本功,从一开始的断断续续,到后来的节奏分明,每一位学员都十分享受诵读经典的过程,而更令人沉浸的是学习国学的浓厚氛围。在最后的心得分享中,有一位学员说道:“我在校的时候总是很浮躁,然而在这四天的传统文化学习当中,我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平静了许多。”
“平静”、“安宁”等经常被学员们提及的词语也正是他们真实的内心写照,学员们无一不被国学的魅力所感染,也有学员袒露,这次的学习经历将激励她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相信很多被国学魅力所深深折服的学员通过这次的学习也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修身,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戒掉浮躁之心,学会为人处世之道,懂得向父母表露自己的感谢与爱,遵循一套有智慧的行为准则等等,这是学员们在这四天收获的,更是日后需要进修的课程。
百善以孝为先,明道继以扬善
孝,是道德之源、仁义之根、人伦之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将近尾声之际,最后一夜,我们安排了点燃“孝道”的特别环节。在古韵香色的庭院中,学员以手中的黑炭为笔,将“孝”、“道”二字端端正正地刻于地面,而后将数百个小蜡烛摆于“孝道”上并一一点燃。为何择此二字,作为心中点燃的那份希望?古人云,百善孝为先,明道而扬善,也许正是这两个字最好的解读,集学员之广思与己见,源于当天对《孝经》、《弟子规》的研习,百善先言“孝”,明道而践行其礼。
晚风一阵拂过,熄灭了将近一半蜡烛所摆成的“孝道”二字,当学员将几近熄灭的“道”字再次点燃,微弱而零星的烛光再次耀眼摇曳时,陈文滨老师说了一句颇让人深思的话,“道似圆满了,但孝还未满。”当时的这句话触动了在场每个学员的内心,让我们为之一颤。
《弟子规》云曰:“亲爱我,孝何难。”圣人之训,意在教化世人善之本性,百善孝为先,明道而扬善。此次的学习让每个学员收获颇多,懂孝则为明道,而后行以孝道,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孝敬父母之理推而尊敬他人,弘扬善道。
短短数天的传统文化学习之旅,在最后一天的分享会上以一曲《大学问》拉下序幕。学员们畅所欲言地表达四天三夜的的学习收获或者心中疑惑,聆听他人的心得感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学员感言,此次学习“改变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看法,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思想方面受到了更大的启发,闭塞之外被打通许多”,还有学员表示,此次学习让他懂得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领导力的关系,尤其在户外拓展的领队角色中,牢记以身作则的“中庸之道”,适时“止于至善”以保证团队的安全。
文字:13新闻谢银萍、15新闻林佩彬、15新闻陆秋燕
图片:13化学黄小芸 13新闻 陈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