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动态

至诚要闻

万物得一以生 习琴治心以诚——至诚书院“得一”琴社成立仪式暨海云林师生演奏会

发布日期:2011-05-03

 

  2011年4月22日晚上,在多期"古琴文化学习营"酝酿积淀之后,历经半载筹备,至诚书院学生兴趣社团--"得一"琴社在书院354讲座室宣告成立,随后琴社同学与古琴指导教师邓伟强先生举办"海云林"师生古琴演奏会。

持琴治内 琴道塑人

  作为琴、棋、书、画"文人四艺"之首,古琴历经悠悠千年历史而传承至今,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言"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琴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零三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故琴社的宗旨目标即是: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中国古琴艺术与文化,践行"诚敬谦和"之院训,提升艺术与人文涵养;以琴体道,"弹琴谈心,练琴练心",于习琴中不断体悟人生的智慧。

渐入佳境 琴韵雅集

  会中,琴社学员们分别献演了《将进酒》、《卧龙吟》、《几多愁》及《酒狂》、《梅花三弄》等曲目。而琴社指导老师邓伟强先生(中国古琴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高级指导教师)亦亲自献演了《流水》、《欸乃》、《阳关三叠》等经典名曲。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邓先生抚琴之状,诚如萧儿文中所述:"如泣如诉,余音绕梁,妙声沁神。忽如雷霆万钧,风啸林涛;忽如低低私语,钟鸣磬和......先生抚琴之姿,危坐正襟,神清气闲,徐抚慢吟,颇具大家风度,俨然魏晋之风也。琴音激越时,纵贯横穿,汪洋恣肆,若奔腾而下之黄河水;旋律婉转处,柔情万种,亦如清风溪流,汩汩滔滔,铮铮然有金石声。"观众或应声击节,或闭目聆听,或凝神静思,若有所得。琴音动人,不觉身心俱醉。

琴道修远  持身以诚

  黛玉曾论琴云:"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又云:"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古琴,其形"方正雅致",其音"明净浑厚",其德"载物有道",可助人修身养性,立德立人,其所尚之"中和、雅正"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德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故习琴即是习心。在致辞中,陈文滨老师在对邓老师为弘琴道之无私笃行表以诚挚之敬谢之余,亦对琴社学员一表希冀:习琴,不仅学会弹琴,更能"以技入道",绍承"诚敬谦和"之精神,探究思索人生之价值。

雅趣琴音 利己泽人

  此次活动,不仅汇聚了校内的师生,更有校外家长携子助兴演奏。一曲《关山月》、一首《丈夫歌》,别是一番风味。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热情依旧,积极问询请教。10英语的万丽娟表示,"我本身对中国的民族乐器很感兴趣,尤其古琴那特有的音韵,能使人内心充满宁静,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今晚古琴的魅力让我完全沉浸其中"。而新闻学院的樊老师亦对琴社后续的活动表现出极大之期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德者,得也","一即一切"--得一琴社,是为勉。

 

               文字:10新闻 周晓萍 

             摄影:08新闻 黄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