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3-07
--至诚书院第三期"古琴文化学习营"活动圆满落幕
2011年2月26日下午,位于汕头市鮀浦街道的"海云林古琴艺术馆"响起了悠扬的琴声,为期7天的至诚书院第三期"古琴文化学习营"活动划下完美句号。
在成功举办了两期古琴文化学习营活动的基础上,至诚书院继续与"海云林古琴艺术馆"合作,于2月20日至2月26日开展了第三期古琴文化学习营活动。本期活动继续请古琴老师邓伟强居士(中国古琴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高级指导教师)为学子们授业传道。在为期七天的学习营中,同学们从基本的指法"挑"、"勾"学起,在指法娴熟的基础上先后学习了古琴曲《静夜思》、《琴诗曲枫桥夜泊》、《一声佛号》。从最开始的完全摸不着门道,"死记"老师的指法,到后来熟练弹奏,看曲自行学习,同学们在摸索和练习中体会学琴的要领,进而爱上这古老而神奇的乐器。对学员们来说,古琴的学习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刚开始,由于指法掌握不到位,很多同学的手指都磨出了水泡,08法学的付奇艺右手的4根手指指腹长出米粒般大小的水泡,为了缓解疼痛,创可贴都被搬了出来,于是便有了若干中午例行的"药店之行"。纵然手指疼痛,每天需练习8小时,学员们依然学得津津有味,部分学员在完成原定曲目后主动学习新曲目,他们感慨练琴的时候心里宁静,杂念拂去,愉悦顿生,丝毫感受不到时间流逝。学员们的积极请教、刻苦学习也给邓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静,进,境,在第一天的课上,邓伟强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三个字,因为--学习古琴,静心进而进取方能到达境界。在教授古琴的弹奏技法之余,老师还经常跟学员们探讨琴道,他认为,学古琴必须先学做人,要"常怀欢喜之心"。谈到烦恼,老师给出这样一句话:只想不做,烦恼生;只做不想,妄心灭。这句话对大家启发很大,后来也成为学员张倩君的座右铭。
"这七天中所学到的那份坚持,感受到的那份清净,体悟到的那份智慧和体会到的邓老师的那份睿智、真诚与质朴是我们永远铭记不忘与受益终生的。"08公管的周峰在《学琴心得》中写到。09数学钟扬则是很舍不得这些"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并产生了真挚的友谊"的伙伴们。
琴声悠悠,道不尽的琴,道不尽的情;琴道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交流会上,书院陈文滨老师谈起学习营的寓意:不仅学习技法,更要学习古琴背后深厚的文化。学习营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琴却是新的开始。
文字记者 卢雪花 摄影记者 叶楠楠 陈曦鸣 蔡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