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滔,2014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至诚书院12区支部党员,前至诚书院北斗拓展协会会长,曾任2017年万科梅沙教育冬令营(吉林)营地导师。汕头大学青年志愿者标兵,优秀学业奖学金,化学系校友奖学金获得者。

姚志滔

1、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户外拓展,为什么喜欢?

大一的时候,我得知学校有户外拓展活动,自己本来就对运动有兴趣,所以加入至诚北斗拓展协会。我一开始喜欢是因为它好玩,可以经常去不同的地方参加活动,就可以到处玩。接触之后,发现在大自然和在城市很不一样,没有手机的干扰和人群的喧嚣,可以安安静静的享受在大自然的日子。大三之后,我发现户外拓展很有意义,不仅对自己有意义,对别人也有意义。在户外拓展学习的知识是应用性的,可以让我们在体验中学习,直接把知识、想法应用到现实。

 

2、你从户外拓展中学习了什么?

接触户外拓展,我首先学习了很多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登山、露营、策划活动等一系列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统筹能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我还学习到了责任。在户外带队的安全系数是比较低的,需要不断做前期的计划和预防措施提高活动的安全系数,这当中的责任感是非常强的。组织一次户外活动,相当于整一队人的安全都落在你的肩上,这时候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来保障他人的安危。

 

3、你在参加户外拓展活动中,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

主要的困难倒不是参加活动的过程,参加户外拓展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而是这三年坚持参与策划的过程对于我是个考验。一个户外活动从策划到执行花费的时间是很长的。比如要举行一个两天一夜的活动,要准备很多,例如行程的装备、食品、安全、人员等。还需要提前踩点,需要一到两天全程在户外的时间。办活动也需要两天全程在户外。这非常占用我的课余生活,甚至会占用课内的时间,在时间上的花费非常大。同时,我还要兼顾学业和其他活动,挑战不小。

 

姚志滔

4、能否分享一次让你印象深刻的户外拓展活动?

在大一寒假的时候,我参加了至诚一个高级ATP的项目,那个项目为期七天,我们先去佛山的一个基地进行训练,之后到韶关的丹霞山进行三天三夜的徒步。我们分为两队徒步,在徒步结尾的那一天,我们的小队在接近黄昏的时候迷路了,另外一队已经到达目的地,在饭店准备吃饭。他们在这个时候得知我们迷路了,一些老师和教练就出来找我们,他们找到我们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我们带着头灯摸黑往回走,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路况是怎么样的,教练一直让我们往左边靠,不要看右边,我们照做,但不知道为什么。第二天我们才发现右边是一个很大的斜坡,后来回忆起来是挺惊险的。

我们在离目的地还有十几分钟路程的时候,就听到另一队的队友的声音,他们一直喊:“加油!我们等你们回来吃饭。”等我们到达,他们每个人都给了我们一个拥抱,大家才一起吃饭。后来我们的领队和一些队友也都哭了,一面是感动,另一面是自责。带队的学生领队一直说是自己没带好,才把大家带到危险的环境中去。一个大男孩自己在旁边偷偷抹眼泪,那一幕让我很感动,到现在都印象深刻。

 

5、户外拓展是对意志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你是如何应对的?

我喜欢各种球类运动,有空的时候就会锻炼身体。如果你是一个平常有锻炼的人,就会觉得户外拓展对体力的考验并不大,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去挑战极端恶劣的环境。而且,在户外的时候大家一路有说有笑,这其实也能让我们忘记了疲惫。所以我认为户外拓展对体力和意志力有一点要求,但并不会很大。

姚志滔(左一)担任营地导师

6、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称作“camp”,即“营地”的意思。就是在户外以团队生活为形式,并能够达到创造性、娱乐性、和教育意义的持续体验。通过领导力培训以及自然环境的熏陶,帮助每一位营员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营地教育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营地教育近几年在国内开始迅速发展,现在城市里的孩子课余活动一般是玩手机、电脑,或者去游乐园。营地教育可以给应试教育做一个很好的补充,让青少年在其他的课余活动中学习,例如参加夏令营,或学习其他技能,如潜水、滑雪等,这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帮助。营地教育是以团队的形式存在,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其他人,学习合作和交流。

 

7、你为什么对此感兴趣?

我觉得营地教育很有意义。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长大,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有各种拘束。我想,如果有这样一种活动可以让家长喜欢,让青少年也喜欢,而且能从中学习到课堂之外的东西,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姚志滔(左)参加国际童军初级领袖培训

8、从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到成为营地导师,身份的转变带来什么不同?

一开始我是作为一个参与者,那时是为了体验,为了能收获户外体验的乐趣和统筹能力的提升而参加,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我成为户外活动的策划者或者营地导师的时候,更多的是为别人着想,考虑更多是如何让参与者有所收获,这时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这个过程是从参与者到承担者的转变,责任也越来越重要。

 

9、作为一名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你曾前往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参加经济、创新创业管理等主题交流项目,能否谈谈这些跨学科经历?

我的兴趣很广泛,我见到我不了解的东西都想去学。我对大学的理解是大而泛的学,学习的结果是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和思想架构,跨学科的交流使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汕大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我可以和工学院的人一起去新加坡,和理学院的人一起做科研,和商学院的人一起参加比赛。这些跨学科经历对培养我多元的知识和思维有很大帮助。

 

10、你如何评价自己?

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享乐者。我很喜欢高晓松,他说: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虽然在我的生活轨迹总是和很多人相处与交流,实际上自己是一个喜欢独处的人,我挺在意热闹过后的那一段安静的时间,那段时间里我可以静静地思考,或者安静地看书,读书是我的另一爱好,尤其是历史书和武侠小说。

对在大学的自己进行评价,我想分为两方面。遗憾的一面是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当成一个学霸,没有学好英语。满意的一面是自己大学这几年过得很充实,很踏实,保持着好奇心一直尝试各种事情。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一点一点地靠近自己的理想。我也是一个比较正能量的人,愿意奉献,这样挺好的。

姚志滔(左)参加日本交流教育协会自然引导师认证培训结业

 

文字:肖泽仪

编辑:肖泽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